
兩代混音派對:探索海陸客語聲調的新面貌
聲調融合對海陸客語的影響不僅改變了語音音韻系統,也對語言的實際使用及文化保存出道難題。這一現象簡化了語音音韻系統,可能會降低了言談時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客語的傳承也是不可忽視的課題,當前需要推動客語的使用率,同時加強家庭內語言傳承的環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保護和延續這一珍貴的語言資源。
來自加拿大 Kwantlen 理工大學的 Dr. Keith Leung 探討如何透過關鍵知覺線索更深入理解語音知覺與產出之間的關係。他以中文聲調為例,區分了關鍵線索(音高變化方向)與非關鍵線索(音高高低),以說明為何過去研究對知覺與產出關係的實證結果呈現不一致。
你是否曾以為,語言變異就是「說話有口音」?又或者以為語言風格就像換衣服一樣,今天講台灣國語、明天模仿LA Valley Girl?事實上,語言的差異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也比我們以為的更難「設計」與「控制」。
自閉症語者講話為什麼常被形容為「平板」?其實,聲調、語音長度和訊息焦點之間,有一場我們沒注意到的語言小戲正悄悄上演。
在本場演講中,陳正賢教授探討臺灣華語自然發話中音高變異的現象,藉此理解整體語言單位在處理上的優勢。他以一個一億八千五百萬詞的母語語料庫作為統計依據,分析詞彙頻率、前向預測關聯(predictive contingencies)與後向推測關聯(retrodictive contingencies)如何影響音高變異。陳教授提出一項改編自成對變異指數(PVI)的新指標(f0PVI),並指出雙音節詞的音高變異顯著低於非整體單位,常用詞的韻律突出度亦隨頻率提升而降低,且語境可預測性會調節說話規劃過程。他的研究確立了 f0PVI 作為評估語言單位自動化處理與鞏固歷程的可靠韻律指標。
「社會語言學是一門研究語言如何在社會脈絡中運作的學科。」Starr用一句話簡單明瞭地解釋了社會語言學的核心概念。他隨即補充道,其實有兩個更細緻的定義:「其中一種研究方式,是探討語言如何在社會脈絡中運作;另一種則是透過語言來研究社會世界。」前者強調語言結構加上社會變因,後者則以語言為工具,研究社會現象,Starr表示,不同學者會依據自己的興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有著不同的思考模式,而這也正是Starr如此熱愛語言學的原因。
學習英語的時候,你是否曾經跟我一樣,好奇為什麼英語單詞有時候以 im- 開頭,有時候卻又是 in- 開頭?聽起來不是差不多嗎?每次拼單字的時候都要尋思好久才寫下答案,還不確定到底對不對。接觸了語言學後,在語音學的課堂開始接觸到「發音位置」的概念,才了解原來 [m] 和 [p] 都是將雙唇接觸而發出的「唇音」。在音韻學的課程,則開始接觸到語音之間的互相影響,如果前一個音節的結尾和後面音節的開頭,可以在同個發音位置,對於說話者而言,會比較方便發音,舌頭不用一直變換位置。想像一下,在我們每天說出的一萬多個詞中,如果音節與音節之間的交會點,牽涉天差地遠的發音位置,我們的舌頭還有口腔會有多麽疲於奔命。&
當你聽到一段原住民族語的對話時,你是否曾注意過,這些語言的韻律與華語、閩南語、客家語很不一樣呢?沒錯!華語、閩南語、客家語都是「聲調語言」,而所有臺灣的南島語言則都是「重音語言」。所謂「聲調語言」,是指透過不同的聲調來區辨不同的語意,像是華語的一聲 ma55「媽」、二聲 ma35「麻」、三聲 ma315「馬」、四聲 ma51「罵」,即是透過不同的聲調來辨義。至於「重音語言」,則是在詞彙中,某個音節會比其他音節更為突出,例如:泰雅語 huzil「狗」,重音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
在此次演講中,愛丁堡大學的Lauren Hall-Lew教授探討社會語言學與臨床語言學的交叉點,聚焦元音發音與情感表現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透過英語和台灣華語的最新研究,教授分析了元音空間面積(Vowel Space Area, VSA)作為情感立場的語言標記的作用及其在理解臨床抑鬱症中的潛在意義。結合社會語言學見解與生物力學視角,Hall-Lew教授呈現新的實證研究結果,深入探討語音產生、情感表達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
在此次演講中,Jieun Lee博士探討聽者如何以漸進的方式感知語音範疇,挑戰傳統的「範疇感知」(Categorical Perception, CP)模型。他的研究結果顯示,語音範疇的漸進表徵能夠幫助聽者更靈活地適應語音中的變異性與模糊性。在研究中,發現聽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有些人會在主要聲學線索不明確時更多依賴次要線索,而這種靈活性與其透過「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ing, VAS)任務評估的漸進感知程度相關。李博士還將分享針對以英語為母語者學習韓語塞音對比的研究結果,說明漸進感知的聽者如何調整其感知策略以適應非母語語音,展現語音感知系統的廣泛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