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混音派對:探索海陸客語聲調的新面貌
聲調融合對海陸客語的影響不僅改變了語音音韻系統,也對語言的實際使用及文化保存出道難題。這一現象簡化了語音音韻系統,可能會降低了言談時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客語的傳承也是不可忽視的課題,當前需要推動客語的使用率,同時加強家庭內語言傳承的環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保護和延續這一珍貴的語言資源。
文:呂紹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語言學碩士)
想像一下,你剛剛學會了一些客語,心懷期待地來到臺灣的一個客家村,準備用你所學的語言向當地人打招呼。可當你嘗試用客語問候時,卻驚訝地發現當地人的聲調與課本上的大相逕庭,有些聲調變得模糊不清,讓你頓感困惑。他們的聲調彷彿在進行一場神秘的混音派對,然而這非偶然的發音錯誤,而是語言改變過程中的一個面向。隨著年輕一代越來越頻繁地接觸國語,他們的客語聲調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化,實際上正逐漸改變語言的面貌。本文將帶你深入探索這一變化的原因,並討論它對語言及文化的影響,讓我們一同揭開海陸客語聲調融合的面紗吧。
聲調融合是什麼?聲調融合會對語言產生什麼影響?
聲調融合(tone merging)指的是原本不同可以用來分辨意思的聲調變得相似,最終失去原來區分的功能。想像一下,如果臺灣華語中的一聲與三聲融合,那麼「首飾」和「收視」的聲調將變得相同,使這兩個詞難以分辨。同理,若二聲與四聲融合,則「首飾」和「守時」也會變得難以區分。這種聲調融合會影響語言的清晰度和可理解性。
圖:假設華語中不同聲調融合情況示意圖
雖然華語中目前還未出現這種融合現象,但在聲調系統較為複雜的海陸客語中,學者已經觀察到聲調融合的情況。海陸客語擁有七個對立聲調,近期研究顯示,年輕一代的海陸客語使用者的聲調系統正發生變化,聲調融合現象變得越來越明顯。
為了深入了解聲調融合的具體情況,我們需要看看學者們如何觀察和分析這一現象。接下來,我們將探討一些研究,這些結果透露了年輕海陸客語使用者如何受到語言接觸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什麼原因會造成聲調融合呢?
聲調融合的成因有許多可能,以下根據學者的研究提出幾項可能性進行探討:
1. 年齡、語言接觸與社會網絡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語言學系的名譽教授 William Labov 指出 [1],語言社群的變動性和社會網絡的多樣性皆能引發各種融合現象。
目前觀察到的年輕海陸客語使用者正處於 William Labov 描述的這種情況。根據國立清華大學曹逢甫榮譽教授於《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的發表指出,年輕海陸客語使用者在台灣華語(Taiwan Mandarin)的使用上更為熟練,而年長使用者則更擅長客家語 [2]。在客委會2011年的調查報告中也可以得知,年輕客語使用者華語能力更強,並且有更多機會用華語與同學或同事溝通 [3]。這種密集的語言接觸極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客語聲調系統,進而導致聲調融合發生。相比於年長一代,年輕客語使用者更頻繁使用華語,華語的三聲變調規則可能對他們的海陸客語聲調系統產生潛在影響,使其語音系統在華語和客語的交互作用下變得更不穩定。
聲調融合的現象可以通過共時語言學研究(synchronic linguistics)來分析,即比較不同年齡層的語言使用情況。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的研究團隊,在美國聲學學會(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4] 和國際口語溝通學會(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5] 發表的兩篇客語研究中,分析了新竹地區不同年齡層海陸客語使用者聲調的基頻高低和時長長度資料,研究結果指出年輕一代海陸客語使用者(30歲以下)比年長一代(50歲以上)在上升調和中平調中更容易經歷聲調融合的情況。上升調指的是基頻(音高)由低處往高處爬升,而中平調則是指基頻維持在聲調音域的中間帶保持大致不變。
換言之,與年長一代相比,年輕一代海陸客語使用者上升調的基頻越來越接近中平調,上揚的程度也更為平緩,甚至在聲調的前半段(50%)和中平調高度重疊。研究推測這情況可能與使用者年齡和語言接觸程度有關。年輕人受到現代媒介影響較多,與其他語言(特別是華語)的接觸頻率較高,這可能導致他們的聲調系統受到華語影響頗深。
2. 聲調相似度(Tone Similarity)與聲調變調規則(tone sandhi)
聲調相似度指的是不同聲調之間的相似程度,例如音高和聲調曲線。舉例來說,華語中的輕聲和三聲聽起來相似,因此兩者具有較高的聲調相似度。聲調相似度高的聲調更容易融合,因為在發音上非常接近。例如,海陸客語中的上升調和中平調可能屬於這種情況。
聲調變調規則指的是在特定語境下,某些聲調會變化為另一個聲調。以華語為例,當兩個三聲相連時,第一個三聲會變成二聲,例如「總統」中的「總」從三聲變成二聲。
由於典型華語的上升聲調(二聲)與海陸客語的上升聲調在聲調調型上非常相似,這種相似度可能使得年輕的海陸客語使用者難以區分華語和客語中的上升調。他們可能誤將華語的三聲變調規則應用於客語中。也就是說,當年輕人使用海陸客語碰到上升調 /24/ 時,很容易誤解成本是華語的上升調二聲 /35/,更進而將海陸客語的上升調 /24/ 和華語的三聲調 /323/ 混淆。 因此,年輕的海陸客語發音人常常將客語的上升調 /24/ 念得比較平緩,上升調部分變得更不明顯。
《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針對臺灣華語的研究指出 [6],與典型的華語二聲和三聲相比,臺灣的華語抑揚調(二聲與三聲)實際的的上揚程度是很平緩的,因此抑揚調的差異不如想像中來得高。
此外,海陸客語中又有上升調會變調為中平調的規則,使得使用者可能會將海陸客語的上升調和中平調混淆,進一步促進了聲調融合的現象。
綜合以上可得到客語和華語的上升調相似、華語中的二聲與三聲差別度下降以及客語自身的變調規則加成下,都可能促進海陸客語中的上聲調和中平調融合的情況。
圖:年輕海陸客語使用者收到客語及華語的的潛在影響
阿拉巴馬大學的 James Emil Flege 教授在《語音學期刊》(Journal of Phonetics)及《第二語言習得研究》(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研究 [7][8] 指出,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在發音上和聽覺上影響甚巨。例如,因為法語和英語兩種語言都有相似的 /t/ 發音,雙語者在發音和聽覺上對 /t/ 的感知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導致雖然都是念或是聽 /t/ 的時候,第一語言為法語和英語的人會有不同表現。同樣的,海陸客語使用者在接觸華語後,其聲調系統也可能受到華語聲調特徵的影響,導致聲調融合。有些年輕海陸客語使用者的聲學資料顯示,原本的上升調(如「虎」/fu24/)與中平調(如「戶」/fu33/)在音高和時間長度方面已經開始出現混淆了。
圖:年長及年輕海陸客語使用者的客語聲調系統變化示意圖
聲調融合的實際影響
聲調融合對海陸客語的影響不僅改變了語音音韻系統,也對語言的實際使用及文化保存出道難題。這一現象簡化了語音音韻系統,可能會降低了言談時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客語的傳承也是不可忽視的課題,當前需要推動客語的使用率,同時加強家庭內語言傳承的環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保護和延續這一珍貴的語言資源。
註解
[1] Labov, W. (2001). Social network. In W. Labov (Ed.),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Social factors (pp. 325–365). Blackwell.
[2] 曹逢甫、黃雅楡,2002,〈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1-57。新竹:清華大學。
[3] 客家委員會(2011)全國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4] Pan, H.-H., Lyu, S.-R., Huang, H.-T., & Ho, H.-S. (2016). Hailu Hakka and Taiwan Min tone change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40(4), 3051. https://doi.org/10.1121/1.4969483
[5] Lyu, S.-R., & Pan, H.-H. (2013). Reexamine the sandhi rules and the merging tones in Hakka language. In Proceedings of Interspeech 2013 (pp. 287–290). https://doi.org/10.21437/Interspeech.2013-85
[6] Fon, J., Chiang, W.-Y., & Cheung, C. (2004).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two dipping tones (T2 and T3) in Taiwan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2(2), 249–280.
[7] Flege, J. E. (1987).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phones in a foreign language: Evidence for the effect of equivalence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Phonetics, 15, 47–65.
[8] Flege, J. E., & Munro, M. J. (1994). The word unit in second language speech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6, 381–411.
作者介紹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向以理工、醫學及管理見長,有鑒於科技的發展宜導以人文的關懷、博雅的精神,而資訊的流通則取決於語文的運用,因此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發展著重人文與科技之深層多元整合,以本系文學、語言學之厚實知識素養為底,再廣納本校資訊理工、管理、醫學以及其他人社領域等豐厚資源,創造多元與融合的學術環境,開拓具前瞻性及整合性之研究與學習,以培養兼具系統性思考及人本軟實力的學生,使其成為兼具在地及國際性多層次觀點與分析批判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在研究所的規劃上,語言學方面主要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學生在基本語言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上的訓練。除語言各層面的結構研究外,本系也尋求在跨領域如計算機與語言的結合及語言介面上之研究 (如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能有所突破,並以台灣的語言出發,呈現出台灣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南島語)多樣性,融入社會觀察,如自閉語者聲學、聽障相關研究、社會語音學研究以及台灣語言的音變等。
相關文章
語言科技如何助力瀕危語言復振?以西拉雅語 NLP 專案為例
社會應用 科技應用
前半段時間我專注於南島語資料的預處理,包括資料的讀取和寫出,以及學習使用「正規表達式」來抓取語料。後半段時間則著重在將處理好的語料套入字典內,並針對搜尋功能做調整,包括最基本的詞彙配對,以及 C 為所有子音、V 為所有母音、N 為所有鼻音的配對方式等等,便能以音結結構查詢詞彙。
平衡醫療觀點和社會語言學視角:可能嗎?
社會應用 醫療關懷
社會語言學視角側重於展現個體的神經多樣性和探討造成失能的社會障礙,但有時它未能捕捉到社會現實。有些失能者因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連串的現實需求,而希望放棄他們的多樣性並融入主流社會結構中。即便醫學模型已經解決了其與語言正常化的負面聯繫,並正面的協助失能者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來實現他們的個人需求,社會上的條件和現實對失能者來說仍然具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