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儂話,我們的話 — 專訪社會語言學家 Wilkinson Daniel Wong Gonzales

「咱儂」(Lannang),在福建話中意指「我們的人」,而「咱儂話」(Lánnang-uè),又稱菲律賓(混合)閩南話,是菲律賓華人「咱儂社群」(Lannang community)所使用的一種語言。這個主要分布於馬尼拉都會區的語言,融合了福建話、他加祿語(Tagalog)與英語的元素,成為當地多語文化的縮影。

咱儂話,我們的話 — 專訪社會語言學家 Wilkinson Daniel Wong Gonzales

採訪撰文:花湧惠

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街頭、市場,或是家裡的餐桌上,你可能會聽見一種既像福建話、又帶著英語節奏的語言──「咱儂話」。 

「咱儂」(Lannang),在福建話中意指「我們的人」,而「咱儂話」(Lánnang-uè),又稱菲律賓(混合)閩南話,是菲律賓華人「咱儂社群」(Lannang community)所使用的一種語言。這個主要分布於馬尼拉都會區的語言,融合了福建話、他加祿語(Tagalog)與英語的元素,成為當地多語文化的縮影。

成長於馬尼拉、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應用英語語言學系助理教授的 Dr. Wilkinson Daniel Wong Gonzales,是社會語言學界極為亮眼的年輕學者,在世界英語、多語言接觸與語言變異研究領域中皆嶄露頭角。談到咱儂話,Gonzales 說:「我小時候常常聽到人家說這個語言不好。(When I was a kid, I was told that this language is not good.)」他接著回憶道:「但如果它真的不好,為什麼大家還是會用?(But if it’s not good, then why are we using it?)」這份童年的疑惑,成為他日後投入語言去殖民化研究的起點。

從馬尼拉到世界:Gonzales的學術旅程 

Gonzales 的學術旅程跨越半個地球,恰恰呼應了他的研究興趣。大學主修英語師資教育的他,發現自己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關注的始終不是情節,而是語言背後的邏輯與結構。而在德拉薩爾大學濃烈研究氛圍的薰陶下,他在大學最後一年確立了自己的方向:「我發現我不只是想學語言,而是想真正了解語言是怎麼運作的。(I don’t just wanna do language in general, I wanna really know how language works.)」

隨後,他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碩士。對多語主義本身就很感興趣的 Gonzales 來說,新加坡也成了絕佳體驗場域。他師從社會語言學家 Rebecca Starr,從語言接觸與多語研究轉向語言變異研究,並於 2020 年與 Starr 共同發表〈Vowel System or Vowel Systems?〉,首次以變異視角分析母音系統。 Gonzales 坦言,當時他並不確定變異研究是否會成為自己長遠的學術方向;直到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回望,才意識到,自己的論文本質上似乎就是一篇變異研究。

雖然密西根大學當時並非以語言變異為主要研究軸心,但跨領域、自由開放的學風,讓 Gonzales 得以修習資料科學與認知科學等課程,將量化與計算方法融入社會語言學的分析之中。「剛好語言變異研究本身就需要計算與量化分析,所以這些訓練後來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It just so happens that variation research has also happened to be quite computational, quite quantitative in that respect. So they kind of mishmashed really well.)」他說。

從語言接觸到變異研究,再到資料科學的量化訓練。這些跨領域的經驗雖出於偶然,卻在熱情的驅動下彼此連結,而每一次轉折,最終都通往同一個問題意識。

我們的話,誰的話?

長期投入咱儂話研究的 Gonzales,於2025年出版專書《Our People’s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the Lánnang-uè of the Manila Lannangs》(《咱儂話:馬尼拉華語社群的語言變異與變化》)。這本書是他六年田野工作的成果,收錄超過一百五十位受訪者的語料,結合問卷、訪談、語料分析、實驗與電腦建模等方法,細緻描繪「咱儂話」在語音、詞彙與句法上的變異與變化。在書中第六章的句法變異研究中,Gonzales則聚焦於一個看似細微、卻能牽動句法選擇與身分定位的現象──「疑問詞前置」(WH-fronting)。

所謂「疑問詞前置」(WH-fronting),指的是將疑問詞放在句首的句法現象。舉例來說,英語與他加祿語的疑問詞(who, what, why)通常都放在句首,像是「Who are you?」;然而在閩南語或華語中,疑問詞多留在句內(in-situ),例如「你是誰?」,疑問詞「誰」在句中,沒有移到句首。

咱儂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融合了福建話、他加祿語與英語的特質,使用者會在不同語境中靈活切換,有時前置,有時不前置。而在這樣的句法變異中, Gonzales 看見的不只是結構的差異,而是語言意識以及身分立場的選擇。在菲律賓華人社群中,年輕世代的英語、他加祿語使用量普遍高於福建話,從語言接觸的角度來推測,年輕世代可能會較常使用前置句型。但實際結果卻相反,年長者反而更常使用英語中的前置句型。 Gonzales 推測,年齡對疑問詞前置與否的影響與「後設語言意識」(metalinguistic awareness)有關。年輕人因擁有更豐富的跨語言知識,更能辨識哪些結構「像」咱儂話,因此有意識地避免英語化的句法結構;對長者來說,他們則較少意識到這層差異,在日常語用中更容易不自覺使用疑問前置結構。這項發現顛覆了原本對年齡差異的預期,也反映語言意識、語者身份與語言接觸如何交織、影響人們說話的方式。

在這個例子中,句法不只是結構形式,而是社群對自身語言的理解與定位。疑問詞的前置與否,實際上在回應「我是誰、我更屬於誰」。換句話說,語言的變異其實就是對於意義的再定義。 Gonzales 補充:「意義的建構很重要,某個語言變體對你而言有某種意涵,並不代表對他人也有同樣的意思。(Meaning-making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just because a variant means something to you doesn’t mean it means the same to others.)」而這也呼應了 Gonzales 在書中主張的去殖民化視角──希望讓語言擺脫單一標準的想像。去殖民化語言學並非否定語言的歷史,而是拒絕把某一種形式當成唯一的標準,讓語言回到說話者自身的經驗與理解之中。「如果每個人對『咱儂話』的理解方式都不同,那又怎麼會有唯一正確的說法呢?(Everyone has different ways of even conceptualizing what Lánnang-uè is—so how can there be one correct way to speak it?)」他反問。

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談到給語言學研究生的建議, Gonzales 沒有從理論談起,反倒從生活切入。他強調,研究的選題應該與自身經驗緊密相連:「如果一個學生有熱忱,而且研究和自身生活經驗密切相關,他就更有可能持續投入研究。(If a student has a passion and their research is highly intertwined with their lif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work with them.)」Gonzales 自己正是這樣的例子,成長於多語環境,又是咱儂話的實際使用者,他的研究從個人經驗出發,因此更能看見語言背後的文化脈絡與社群情感。

「其次,找到自己的研究利基也很重要。如果你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那等於贏了一半。(And the second one is, I think it’s always nice to find your own niche. If you already have that area, then half the battle is already won.)」他補充道,除了熱忱與動力,還要看見領域中的空白與可能。「有了這些,接下來只要多閱讀、做些小型研究、持續累積作品集就好。(You just have to read more, do some side research, and build your portfolio.)」

回望十幾年的語言學訓練, Gonzales 認為,語言學除了是研究工具,更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語言學是一面映照世界的鏡子,而社會語言學,是我最喜歡的那一面。(Linguistics is a mirror to the world──and sociolinguistics is my favorite mirror.)」

何為標準?何為正確?語言究竟又屬於誰?

咱儂話──我們的話。或許正是對這些問題最溫柔、也最堅定的回答。

文章分類

標籤

作者介紹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向以理工、醫學及管理見長,有鑒於科技的發展宜導以人文的關懷、博雅的精神,而資訊的流通則取決於語文的運用,因此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發展著重人文與科技之深層多元整合,以本系文學、語言學之厚實知識素養為底,再廣納本校資訊理工、管理、醫學以及其他人社領域等豐厚資源,創造多元與融合的學術環境,開拓具前瞻性及整合性之研究與學習,以培養兼具系統性思考及人本軟實力的學生,使其成為兼具在地及國際性多層次觀點與分析批判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在研究所的規劃上,語言學方面主要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學生在基本語言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上的訓練。除語言各層面的結構研究外,本系也尋求在跨領域如計算機與語言的結合及語言介面上之研究 (如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能有所突破,並以台灣的語言出發,呈現出台灣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南島語)多樣性,融入社會觀察,如自閉語者聲學、聽障相關研究、社會語音學研究以及台灣語言的音變等。

相關文章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