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影響口語發展?談談雙模雙語

雙模雙語方法的重要性需要受到關注,尤其是在植入電子耳之前讓聽損兒童接觸手語,能夠顯著提升他們的口語能力和語音記憶。此外,研究結果表明,即使是短暫接觸非母語手語,也能對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這些發現支持了在聽損兒童的語言教育中,早期介入手語的必要性。

手語影響口語發展?談談雙模雙語

文:胡庭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語言學碩士生)

 

台灣自2012年3月15日(含)以後出生的新生兒需進行聽力篩檢,在出生24小時內會在醫院進行初篩,滿月之後再複篩,若是兩次皆未通過,會建議寶寶在3個月前到大醫院確立診斷,也因此越來越多先天性聽損的孩子被及早發現,一旦確診聽損就會希望及早介入。臨床上有個概念「136」: 1個月內篩檢、3個月內確診、6個月內療育,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聽損兒童不會因聽力問題影響語言發展。

然而,即便戴上助聽器,對於重度至極重度聽損的兒童,聽能口語復健效果有限,個體的口語發展受聽力限制有很大影響。自2017年起開放人工電子耳健保給付後,越來越多18歲以下的極重度聽損兒童植入電子耳。電子耳跟助聽器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透過植入電極體與訊號接受器取代人耳原有的內耳耳蝸,搭配體外配戴裝置,包含語音處理器、訊號發射器、麥克風,透過電流方式刺激將聲音傳導到聽神經,而後者則是單純使用機器放大聲音,使用者還是需要透過自己內耳執行聲音分析。即使如此,語言發展的變異性仍舊極大,因每個植入電子耳後的聽損者不論是聽力表現或是復健的效果都不一樣,帶動其語言能力也會因人而異。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種支持口語學習的方式湧出,唯獨漏掉手語,只因兩者是不同學習的方式,或者語言學上說的「不同模態」(modality)(口語是用聽的、手語是用看的),部分人士認為學手語非必要或甚至可能反過來阻礙口語習得。然而,事實上雙模雙語(bimodal bilingualism)是可能的,「雙語」在此,指的是某種口語(譬如華語)跟某種手語(譬如台灣手語)兩種語言;而「雙模」,指的是口語是聽覺語言,手語是視覺語言。

本篇文章將根據此觀點,引述兩篇文獻,討論手語是否能幫助口語發展,亦或真的會影響、延遲口語習得。

 

植入電子耳前的雙模雙語助於詞彙發展

在2014年的一個長期追蹤研究裡,聽損兒童G出生在父母手足皆是聽力正常且母語為義大利口語的家庭裡,在1歲時確診為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也就是因內耳耳蝸或聽神經受損致,造成接收到的聲音變小聲或是解析度變模糊。1歲8個月時G配戴助聽器,開始口手語並用的同步溝通語言治療,聽口語句型時同步使用手語的訊號。G到了2歲5個月時才植入電子耳,在這之前他一直處在雙模雙語的環境,也就是口語加手語。

在植入之前,他和哥哥去一間同時教義大利手語及口語的學校(學校裡面有聾人及聽人教師),而媽媽和姊姊也同時學習義大利手語,為了和他在家裡能溝通;G植入電子耳之後,家人開始慢慢轉往使用口語,同時繼續以手語輔助和G溝通。這個義大利研究評估了G不同面向的語言技巧,包括非語文智力(nonverbal IQ)、針對語言發展和溝通的問卷及單詞量清單、詞彙理解與表達…等等。評估時程從2歲6個月到5歲1個月,每5至8個月就會評估一次在手語及口語的詞彙理解與表達。

結果發現,G在口語詞彙量的成長速度並不輸給聽力典型的同儕,且溝通模式隨著電子耳植入之後從單純手語到雙模雙語的語言輸出,甚至到了三歲時,G在不論口語或手語同一份測驗的答對率成長46%。這篇研究從詞彙發展的角度探討手語對口語的影響,手語不僅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語言,G學習雙模雙語的結果不僅消除臨床對於手語功能的不確定性,也帶出這種方法的可行性。

當然,可能有人會認為,單一個案的例子並不能套用在全部電子耳兒童身上,畢竟家庭的環境與資源支持以及電子耳的表現或許在G身上都是比較好的。此外,該篇研究只針對詞彙去做測驗,並且只追蹤到5歲多,後續的語言發展是否如前面般順利,在這裡也是一個問號。因此我們找了另一篇橫向研究,在同時間比較三群聽損兒童以及對照組聽常兒童的表現。

 

橫向研究亦支持手語早期介入的功能

今年(2024年)一篇最新的加拿大研究,測試魁北克的聽損兒童在早期短期接觸非母語的魁北克手語對他們的口語和語音記憶能力的影響。魁北克手語(LSQ)起源於法國手語(LSF)與美國手語(ASL)的接觸,較接近法國手語。這個研究總共招募了40名5至7歲的兒童,分成四個組別,分別是:

  • 第1組:不會魁北克手語的聽損兒童

  • 第2組:只有在植入人工電子耳之前接觸魁北克手語的聽損兒童

  • 第3組:植入人工電子耳前後均接觸魁北克手語的聽損兒童

  • 第4組:典型聽力的兒童

為了確保研究的正當性,研究者控制了幾項變因,第一,確保所有聽損兒童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在每一組裡是平均的;第二,大部分的聽損兒童皆為雙耳植入電子耳,且廠牌型號接近;第三,非母語的手語接觸是指兒童僅在早療機構學習,父母的手語程度僅在基礎。

研究者測驗了這40位孩子非語文智力、短期記憶、工作記憶,而語言測驗則包含接收與表達詞彙量以及詞彙結構、句子理解與口語輸出以及對語音結構的認知。研究結果顯示,非語文智力在各組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而有越多魁北克手語接觸經驗的聽損兒童(第三組)在語言及記憶測驗的表現與典型聽力兒童相近,同時也比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兒童還要好。此外,僅是短暫有限制的接觸手語(第二組),在語音規則記憶的測驗上表現也比第一組無接觸手語的兒童還要好。

這份加拿大研究的結果強調了即使是短期的接觸非母語手語,在提高口語能力與語音記憶能力皆有潛在功效。 

關於影響語言和記憶熟練程度的決定因素,過去的文獻認為植入年齡最具代表,然而此篇研究則認為比起植入時機與年紀,接觸手語的時長或許可以視為其中一個預測語言與記憶表現的指標。即使是從非母語的管道輸入手語,或即使父母對於手語的程度僅在基礎,只要在植入前後讓聽損兒童多少接觸手語,對其後續的口語發展是有利的。

不論是2014年的長期追蹤研究或是2024年的同時間橫向研究,我們都能發現雙模雙語方法,也就是在植入人工電子耳前接觸手語,並在植入電子耳後學習口語並用手語輔助,能讓聽損兒童受益,隨著口語越來越好,手語也可作為備用語言。早期接觸手語的經驗可以幫助聽損兒童發展語言的概念表徵,進一步支持口語習得。

參考資料

  • Delcenserie, A., Genesee, F., & Champoux, F. (2024). Exposure to sign language prior and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crease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skills in deaf children. Developmental Science, e13481–e13481. https://doi.org/10.1111/desc.13481

  • Rinaldi, P., & Caselli, M. C. (2014).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a bimodal bilingual child with cochlear implant: A longitudinal study. Bilingualism: 17(4),798–809. Language and Cognition, doi:10.1017/S1366728913000849


 

作者介紹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向以理工、醫學及管理見長,有鑒於科技的發展宜導以人文的關懷、博雅的精神,而資訊的流通則取決於語文的運用,因此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發展著重人文與科技之深層多元整合,以本系文學、語言學之厚實知識素養為底,再廣納本校資訊理工、管理、醫學以及其他人社領域等豐厚資源,創造多元與融合的學術環境,開拓具前瞻性及整合性之研究與學習,以培養兼具系統性思考及人本軟實力的學生,使其成為兼具在地及國際性多層次觀點與分析批判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在研究所的規劃上,語言學方面主要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學生在基本語言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上的訓練。除語言各層面的結構研究外,本系也尋求在跨領域如計算機與語言的結合及語言介面上之研究 (如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能有所突破,並以台灣的語言出發,呈現出台灣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南島語)多樣性,融入社會觀察,如自閉語者聲學、聽障相關研究、社會語音學研究以及台灣語言的音變等。

相關文章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