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使用者在英語無聲塞音產生上的正寫法效應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的盧郁安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檢視了正寫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建立對比音韻表徵的效應,討論華語使用者在英語塞音產出上的原創研究,研究探討了正寫法的存在如何影響涉及同位異音(allophony)的音韻範疇的產生。
由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的盧郁安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正寫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建立對比音韻表徵的效應,進行實驗,探討華語使用者在英語塞音的產出,討論正寫法的存在如何影響涉及同位異音(allophony)的音韻範疇的產生。
英語無聲塞音在詞首/重音起始位置時,通常表示為送氣音[ph, th, kh],但在/s/之後以及非重音、非詞首起始位置時,則實現為不送氣音[p, t, k](類似華語的ㄅ、ㄉ、ㄍ)。
盧郁安團隊的語言學實驗結果顯示,當提供英語書面文字時,華語使用者未能正確模仿不送氣的同位異音,而且這種正寫法效應在非實詞上比在實詞上更強。這些結果能由「正寫法效應」來解釋,該效應是通過音韻意識和以往語言經驗所仲介的。這項實驗的主要發現如下:
在受試者接觸到書面形式時,非重音/t/的典型送氣塞音出現得更頻繁,這由音頻組模仿的程度比混合組更強烈所示。
在高階、由韻律驅動的不送氣環境中,比在明確指導的、鄰近的音段環境中,典型送氣塞音出現得更頻繁,如非重音/t/環境比/st/環境模仿程度更強所示。
正寫法對非實詞和實詞的不同效應只出現在非重音/t/環境中。
對於非重音、非詞首的齒齦音刺激,觀察到相似的群組和詞彙性效應;即當提供書面形式時,典型的送氣塞音[th]出現得更頻繁,而這種模式僅在非實詞中觀察到,而非實詞。
專有名詞小辭典
正寫法 (Orthography): 指的是將語言的字元或符號系統轉換為書寫形式的標準或傳統方法。
對比音韻表徵 (Contrastive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在語言學中,指的是不同音素在特定語言中所代表的獨特音韻特徵,這些特徵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可能會形成對比。
同位異音 (Allophony): 指的是一個音素在不同音韻環境下有不同發音的現象,這些變異稱為同位異音。
音韻意識 (Phonological Awareness): 是指對語音單位(如音節、音素)的意識和操作能力,這在語言學習和閱讀能力發展中很重要。
典型送氣塞音 (Canonical aspirated stops): 指詞首或重音起始位置的英語無聲塞音,例如在“pin”或“kin”中的/p/和/k/,會發送氣音。
非重音/t/語境 (Unstressed /t/ context): 指在非重音音節中的/t/音,如英語中的“butter”最後的/t/。
鄰近的音段 (Segmentally adjacent context): 指在音素結構上相鄰的音段,例如在英語中的/s/和/t/組合(如“stop”)。
齒齦音 (Alveolars): 指發音時舌尖或舌葉與上齒齦接觸的音素,例如/t/、/d/。
詞彙性 (Lexicality): 指詞彙的屬性,這裡指實詞(有實際意義的詞)與非實詞(無具體意義的字序列)之間的區別。
對這項研究有興趣的話,歡迎閱讀全文:Lu, Yu-An, and Cheng-Huan Lee. "The effect of orthography in Mandarin speakers’ production of English voiceless stops."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23): 02676583231169127.
作者介紹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向以理工、醫學及管理見長,有鑒於科技的發展宜導以人文的關懷、博雅的精神,而資訊的流通則取決於語文的運用,因此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發展著重人文與科技之深層多元整合,以本系文學、語言學之厚實知識素養為底,再廣納本校資訊理工、管理、醫學以及其他人社領域等豐厚資源,創造多元與融合的學術環境,開拓具前瞻性及整合性之研究與學習,以培養兼具系統性思考及人本軟實力的學生,使其成為兼具在地及國際性多層次觀點與分析批判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在研究所的規劃上,語言學方面主要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學生在基本語言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上的訓練。除語言各層面的結構研究外,本系也尋求在跨領域如計算機與語言的結合及語言介面上之研究 (如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能有所突破,並以台灣的語言出發,呈現出台灣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南島語)多樣性,融入社會觀察,如自閉語者聲學、聽障相關研究、社會語音學研究以及台灣語言的音變等。
相關文章
播客 EP1. Feat. 盧郁安:什麼?當初我們是這樣走上語言學的!
影音 語音音韻
語言學究竟是什麼?是否學習語言學就代表要懂多國語言?作為一門科學以及語文相關科系的必修課程,語言學的核心目的和研究對象究竟是什麼?語言學家們又是如何踏上這條道路的?他們在學術之路上經歷了哪些心酸與挑戰?本集邀請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教授盧郁安來分享他的語言學旅程,並探討語言學如何影響我們理解語言的方式。節目中也介紹了Penny Eckert的書籍《Meaning and linguistic variation: The Third Wave in sociolinguistics》中致謝的一位高中老師,了解知名學者怎麼因緣際會變成語言學者。
臺灣閩南語的促聲調現況
語音音韻
促聲調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特殊的聲調正悄悄地發生變化。目前的研究觀察指出促聲調的變化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語音系統內部的變化、社會語言學因素以及語言使用頻率等。接下來,我們將探討促聲調的具體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