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基頻的聲調習得
傳統上,聲調是由聲源的單一維度所定義的:基本頻率,或F0。然而,有效的聲調產出與感知,事實上整合了聲源中的其他發音和聲學維度(即聲音品質線索)。先前有關聲調習得與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於F0線索,而對於聲音品質線索如何融入聲調產出和感知中,我們所知甚少。在此講座中,作為回答此問題的第一步,我呈現來自計算模型的證據,該模型模擬了講華語的兒童和成人的聲調產出,顯示F0與聲音品質線索的相互整合,在聲調對比中的展示出華語兒童的發展曲線。這些發現支持了多維聲調模型,並為聲調習得提供了重要的新見解。
作者介紹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向以理工、醫學及管理見長,有鑒於科技的發展宜導以人文的關懷、博雅的精神,而資訊的流通則取決於語文的運用,因此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發展著重人文與科技之深層多元整合,以本系文學、語言學之厚實知識素養為底,再廣納本校資訊理工、管理、醫學以及其他人社領域等豐厚資源,創造多元與融合的學術環境,開拓具前瞻性及整合性之研究與學習,以培養兼具系統性思考及人本軟實力的學生,使其成為兼具在地及國際性多層次觀點與分析批判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在研究所的規劃上,語言學方面主要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學生在基本語言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上的訓練。除語言各層面的結構研究外,本系也尋求在跨領域如計算機與語言的結合及語言介面上之研究 (如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能有所突破,並以台灣的語言出發,呈現出台灣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南島語)多樣性,融入社會觀察,如自閉語者聲學、聽障相關研究、社會語音學研究以及台灣語言的音變等。
相關文章
播客 EP2. Feat. 潘荷仙:帶著/跟著聽語科學一起飛?語言學的逆襲之路!
影音 語音音韻 醫療關懷
自從台灣通過《聽力師法》、《語言治療師法》後,聽語科學成為崛起的熱門學科,許多人紛紛投入相關的產業之中,而跟聽語科學密切相關的語言學,如何參與其中?本集邀請到聽語科學出身的潘荷仙教授,與我們聊一聊他是如何踏上這條道路,以及如何遊走在聽語科學與語言學之間,在學術之路上經歷了哪些挑戰,並且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成立了聽語科學學程後,培養出哪些優秀的人才!
世界英語外圈的變異:新加坡跨國方言接觸中的語言變異與變化
影音 語音音韻 社會應用
語言變異與變化的研究已探討世界各地方言接觸的機制與結果。在變異主義的研究中,接觸引發的語言變化通常被認為主要來自長期的人際接觸,而非短期旅行或媒體接觸,因為複雜語言特徵的傳播被認為需要經常性的互動。然而,在世界英語及接觸語言學的研究傳統中,媒體接觸常被視為語言變化的來源。此外,在後殖民社會中,認為說話者因短期旅行和媒體消費而採用新語言特徵的觀點也廣泛流傳。本次演講探討三大跨國方言接觸來源——制度性外規範性、跨國流動性及媒體消費——對新加坡所使用的英語和華語的語言變異與變化的影響。新加坡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多語言國家。此處概述的議題與研究結果強調了將變異主義方法應用於世界英語社群及其他後殖民語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