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何不把語言當場戲?——什麼是述語?什麼是論元?

所謂的言語就是許多的句子,又或者更正確地說——命題。而命題,就是可以判斷其真假的句子,例如:「會死的都是人。」這句話我們可以明確地給出一個反例(例如狗、貓也會死),因而否定其真值。     

人生如戲,何不把語言當場戲?——什麼是述語?什麼是論元?

文:巴昶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語言學碩士生)

曾經有人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你知道嗎?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句話也同樣是成立的。

首先,你很難否定一個人,他活在這世界上,每天幾乎都會說話,即使是那些不喜歡與人來往的人,也同樣會不自覺地與自己對話,好比說一位趕了一下午畢業論文的研究生,他會在伸懶腰後告訴自己說:「今天晚餐要吃點好的才行!」亦或是,在思考一道數學題目的學生,他也會在腦海裡不斷地與自己對話:「如果這樣做的話,數字會太醜,所以肯定不是這樣!」、「不對啊!出題者一定想騙學生求出一個漂亮的解,因此這麼醜的數字才是正常的!」所以,一個人若是把「人生」拆分成由各式各樣的言語所編織而成的,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再來,我們要先知道,所謂的言語就是許多的句子(sentence),又或者更正確地說——命題(proposition)。而命題,就是可以判斷其真假的句子,例如:「會死的都是人。」這句話我們可以明確地給出一個反例(例如狗、貓也會死),因而否定其真值。                                                   

接著,我們就以簡單的英文為例,來看看句子與戲劇有何關聯。

(1) Tom kissed Mary. 

在 (1) 的例句中,它告訴了我們一個事件的發生―有一個人叫作 Tom,他親了另一個叫作 Mary 的人。我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kiss 這樣的事件要能夠發生,本身就需要至少兩個名詞的參與。第一,需要有一個執行此動作的人,也就是「主動」執行此動作的人(親吻者)。

第二,需要一個對象接受此動作,也就是「被動」接受此動作的人(被親吻者)。有了以上的概念後,我們可以再更進一步的說,其實在 (1) 所描述的事件當中,動詞kiss這個字就是主導者。它就像是劇本一樣,要求不同的演員(Tom 與 Amy)來參與這場戲劇,並給每位演員一個獨特且適當的角色(親吻者和被親吻者)。最重要的是,從下方 (2) 和 (3) 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兩位演員缺一不可(左上角的星號表示不合乎語法):

(2) *Tom kissed.                                                  

(3) *Kissed Mary.

如果此時,我們想再為這齣戲劇加上些燈光以及音樂做點綴,也是允許的。只 是它們屬於戲劇當中比較非必要的元素(相較於演員來說)。在製作費不足的情況下,是可以隨時省略的,如 (4) 所示:

(4) Tom kissed Mary (in the park). 

綜合以上所說,我們稍微整理一下:

  1. 在句子中,有著如同劇本功能的元素,語言學上稱之為述語(predicate),例如,在 (1) 中的 kissed。請注意,此處的述語與臺灣英語文法書上所解釋的述語可能有所不同,因過往文法書上的述語多指主詞以外的部分,也就是整個動詞詞組(verb phrase),例如 (1) 當中,除了Tom 以外的部分(kissed Mary)都是述語。但事實上,述語不一定是動詞,它可以是名詞、形容詞等,而且也都只指該詞一字,而非整個詞組。

  2. 在句子中,受到不同劇本所要求的演員(們),他們不可省略,語言學上稱之為論元(argument),例如在 (1) 中的 Tom 以及 Mary。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演員」,只是一種比喻,它並不要求一定是一個「人」, 它也可以邀請「從屬子句」(dependent clause)來當演員,後面我們會看到相關的例句。

  3. 在句子中,並非戲劇主要元素者,也就是可視情況省略的部分,稱之為「附加語」(adjunct),例如:在 (4) 中的 in the park。

    理解上述後,我們馬上來看看其他的例子:

(5) That Jay held a concert in Taiwan interested me. 

這次的句子稍微複雜了點,所以我們先將主要的主詞、動詞、受詞區隔並標示 出來:

(6) [CPThat Jay held a concert in Taiwan] [VPinterested [NPme]]

將 (6) 的句子拆分成一個作為主詞的從屬子句,搭配一個情緒動詞以及一個名詞 受詞後,現在我們就可以利用前面的概念來分析此句子:

  1. interest 在此處所表達的意義為「...使...感興趣」。所以作為述語(predicate)本身即要求兩個論元(argument),也就是說,此次由interest主導的劇本需要兩位演員。 

  2. 由於 (6) 的句子合乎英語語法,這也就代表說兩位演員都有被滿足。當我們仔細查看 (6) 的句子後,我們發現這兩位演員分別是作為主詞的從屬子句以及作為 受詞的名詞。

  3. 所以 (6) 合乎語法的一部分原因,便是其滿足了劇本所要求的演員數量。而我們也可以說,當我們以後看見 interest 的意義保持不變,也就是「...使...感興 趣」的時候,它最少、最少都需要兩位演員。

  4. (6) 主詞的部分,如果將 that 拿掉的話即是一獨立子句(independent clause),讀者可以自己試著透過上述的分析來檢查該句是否合乎文法。

而學習過英語名詞子句的學生,看到 (6) 的同時,一定會非常熟悉這個句子,從而聯想到另外一種說法:

(7) It interested me that Jay held a concert in Taiwan.

仔細觀察兩者的不同之處,可以發現(7)中擔任主詞的從屬子句被移到了受詞後方,而原本主詞的位置多出了it這個字。而此處的it,在我們學習英語的過程又被稱作「虛主詞」。但為何稱作「虛」呢?                          首先,我們前面有談到當interest字義保持不變時,其所要求之最少、最少的演員就是兩位,不會多,當然也不會少。因此,當我們再讀一次(7)的句子時,我們不難發現其句意就等同於(6),換句話說,interest在此處的字義完全沒有改變。進一步地說,既然沒有改變,那就代表不僅劇本interest所要求的演員是兩位,而且、而且、而且,兩位演員也和(6)中一模一樣!可是,為什麼明明滿足了劇本的設定,還無法讓以下的句子合乎語法呢? 

(8) *Interested me that Jay held a concert in Taiwan.                               

這之中的原因,其實在比較 (7)、(8) 兩個句子的不同之處就會明白:英語是個需要主詞明確出現的語言!所以,即便 (8) 明明已經充足地表達了其資訊,它仍然不合語法。因為其缺少了主詞,而且此處的主詞還不能是隨便找一個像 it 這樣的代名詞填上去即可:

(9) *This/they interested me that Jay held a concert in Taiwan. 

也因此,此處的 it 不僅沒有任何「演員」的資格,更沒有任何語意上的貢獻度,其出現的意義僅僅是為了滿足英語這個語言的期待。說它「虛」,難道有任何不當嗎?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另一類的英語句子中:

(10) Five birds fly (in the sky).

(11) There are five birds flying (in the sky).

首先,讀完 (10) 和 (11) 的句子後,我們可以發現兩句的意義相等。接著,再抓出述語 fly,根據其語意,to move through the air,我們就知道該劇本要求一位演員的出現,也就是一個論元,即可使兩者結合而形成一個符合語法的句子。現在既然兩個句子的語義相等,代表我們可以將(10) 的分析結果直接套用在 (11) 上。

而當我們看完 (10) 的句子後,隨即發現主詞 five birds 的這個名詞詞組就是劇本 fly 所邀請的唯一一位演員,但是 (11) 中卻有一個字 there 佔據主詞位置的同時,沒有被邀請成為演員。此一現象與上述的虛主詞 it 情況相似,所以我們同樣將其歸類成虛主詞的一員。                                        

可能此時有人會問:「難道這裡的 be 動詞 are 不能作為述語嗎?這樣也許 there 就可成為它的論元?」倘若是這個樣子的話,我們可以考慮以下的句子:

(12) He cries.

(13) He is crying.

在 (12) 當中,cry 作為述語需要一個論元。雖然兩個句子在意義上稍有不同,不過這並不影響述語 cry 在兩者中皆選擇 he 當作其論元。另一方面,由於 is 的出現沒有導致其他論元的出現,也就表示它並沒有本錢邀請任何的演員。因此在 (11) 的句子當中,are 是無法擁有論元的,也就意味著,在這種情況下,there 依舊只能保持著「無戲可演的狀態」。

總的來說,there 與 it 兩者真可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References

Fromkin, V., Rodman, R., & Hyams, N. M.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nternational , 9th ed.).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Haegeman, L. (2020).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Wiley-Blackwell.

作者介紹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向以理工、醫學及管理見長,有鑒於科技的發展宜導以人文的關懷、博雅的精神,而資訊的流通則取決於語文的運用,因此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發展著重人文與科技之深層多元整合,以本系文學、語言學之厚實知識素養為底,再廣納本校資訊理工、管理、醫學以及其他人社領域等豐厚資源,創造多元與融合的學術環境,開拓具前瞻性及整合性之研究與學習,以培養兼具系統性思考及人本軟實力的學生,使其成為兼具在地及國際性多層次觀點與分析批判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在研究所的規劃上,語言學方面主要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學生在基本語言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上的訓練。除語言各層面的結構研究外,本系也尋求在跨領域如計算機與語言的結合及語言介面上之研究 (如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能有所突破,並以台灣的語言出發,呈現出台灣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南島語)多樣性,融入社會觀察,如自閉語者聲學、聽障相關研究、社會語音學研究以及台灣語言的音變等。

相關文章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