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口音環境下的幼年音韻習得
本演講探討兒童在多口音環境中如何習得語言的音系系統,聚焦於語音和音韻輸入的變異性及其對早期音韻發展的影響。Jasper Sim 博士討論了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學前兒童對英語閉塞音及英語和馬來語邊音的習得,說明輸入特性在雙語照顧者之間如何變化及其對兒童音韻發展的影響。此外,演講還探討了兒童的語音產出如何受其所在社群語言經驗所調節。最後,Sim 博士提供了在類似多元環境中進行早期音韻習得研究的建議。

文章分類
作者介紹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向以理工、醫學及管理見長,有鑒於科技的發展宜導以人文的關懷、博雅的精神,而資訊的流通則取決於語文的運用,因此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本系發展著重人文與科技之深層多元整合,以本系文學、語言學之厚實知識素養為底,再廣納本校資訊理工、管理、醫學以及其他人社領域等豐厚資源,創造多元與融合的學術環境,開拓具前瞻性及整合性之研究與學習,以培養兼具系統性思考及人本軟實力的學生,使其成為兼具在地及國際性多層次觀點與分析批判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在研究所的規劃上,語言學方面主要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學生在基本語言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上的訓練。除語言各層面的結構研究外,本系也尋求在跨領域如計算機與語言的結合及語言介面上之研究 (如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能有所突破,並以台灣的語言出發,呈現出台灣語言(台灣閩南語、台灣華語、南島語)多樣性,融入社會觀察,如自閉語者聲學、聽障相關研究、社會語音學研究以及台灣語言的音變等。
相關文章

語言不只是溝通:從尼加拉瓜手語看人類心智的創造本質
你覺得語言的本質是什麼?還記得在語言學概論的第一堂課,討論這個問題時,許多人(包括我)都覺得:「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巨觀來看,語言確實是溝通的橋樑,但這篇文章將透過尼加拉瓜手語誕生的歷程,揭示人類發展出語言的能力或許不是為了溝通,而是為了創造更多組合。而這樣的發現,也許能引出更深一層的思考:若語言天生傾向於創造,那麼人類的本質,會不會也是?

語調會說話:自閉症說話者如何處理句子的焦點?
自閉症語者講話為什麼常被形容為「平板」?其實,聲調、語音長度和訊息焦點之間,有一場我們沒注意到的語言小戲正悄悄上演。